你的電腦也許會有 HDMI 輸入,甚至是配有 SD 卡插槽,但你基本上沒辦法在你的電腦上找到麥克風( XLR 或 Jack 6.3 輸入的那種)或吉他的輸入孔。因此錄音介面成為了宅錄或是錄音室的必備設備,用來將音訊輸入進你的電腦。

 

錄音介面增加了現代音樂製作所需的所有輸入與輸出插孔。隨著 USB-C 內建供電功能的出現,許多介面可以直接由電腦供電,這意味著只需一條簡單的充電線就能運作,而且只需要這一個小小的盒子就能完成所有的工作。

錄音介面的不同類型

我們簡單將錄音介面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為初階、中階和高階錄音介面。當然分類的原理不外乎就是價格以及功能性與上手難易度作為標準。

 

通常初階錄音介面最適合新手,雖然功能會少上許多,但相對的也最好上手。

中階錄音介面比較適合有一定的基礎,並且可能需要同時錄製較多音軌的人。

最後的高階錄音介面則是專業錄音室等級的選擇,除了需要同時錄製大量的音軌以外,內建的功能與其生態鏈的功能相容性都是前面兩階錄音介面無法比擬的,同時與之相比之下價格也同樣是前兩階錄音介面的好幾倍。可以依照自己的要求去挑選合適的錄音介面。

 

• 初階錄音介面

Audient Evo 4

初階錄音介面的價格通常比較經濟實惠。這類介面大多是為了單一用途設計的,提供快速且簡便的方式來實現基本的訊號串接。

 

如果你只是想要快速錄製麥克風或樂器,那麼這類平價的初階錄音介面基本上就能滿足你的需求了。這類介面提供較少的控制與輸入選擇,對於初學者而言也較容易上手。

 

初階介面大多是通過 USB-C 供電,體積小、方便攜帶且價格親民,非常適合剛開始接觸音樂的新人或是需要隨時移動的音樂人。

 

EVO 4 就是一款還蠻理想的初學者介面,它的轉換器能夠提供沒有染色的真實聲音,而且 Loopback 功能也讓它多了許多監聽方面的功能,可應用在直播或 Podcast 上。

 

• 中階錄音介面

Audient iD14 (MKII)

中階錄音介面相較初階的介面,提供了更多的輸入和選擇。這類介面至少會有兩個輸入端(提供給 DAW 的立體聲對應輸入)和兩個輸出端(監聽聲音用)。通常會有多種輸入插孔選擇(如 Jack6.3 、XLR 或通過 TRS 接頭提供的雙功能插孔),還有各種連接喇叭或混音器的輸出。

 

介面上應該至少會有一個耳機插孔,這對於錄音時聆聽背景音軌至關重要。甚至可能會有數位連接器,讓你的介面在保持數位訊號的情況下,融入更大的工作流程。

 

每個介面的製造品質和控制方式可能會有些許不同,但通常介面的大小類似一本厚厚的平裝書,能輕鬆放在桌上或塞進背包中。

 

• 高階錄音介面

Universal Audio Apollo x8p Gen 2 Essentials+

高階錄音介面體積通常會比較龐大,基本上很難攜帶,大多時候會使用共通規格的機櫃或工作桌,將它鎖在上面使用,功能更豐富,相對的價格也更高。是專業錄音室的核心設備,提供八個或更多輸入孔以及大量類比和數位輸出。這類介面是更專業錄音室的神經中樞。

 

它們通常會有許多與舊式數位格式的連接器,並且能夠將多個設備串接在一起,根據需求增加更多的輸入和輸出端口。這些介面甚至可能內建 DSP(數位信號處理)晶片,以提升電腦的運算能力,減輕運行複雜插件和效果的負擔。Universal Audio 的 Apollo 錄音介面及其 UAD 系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常見的錄音介面連接方式

錄音介面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連接,你花費越多金錢,你能得到的輸入、輸出和選擇也就越多。以下是錄音介面常見的連接方式:

最常見的連接方式就是將你的電腦與錄音介面連接、藉此接收彼此的音訊甚至為其供電,特別是對於較小型的介面。如果你使用的是任何較新型的電腦(建議是使用新型電腦,特別是如果你計劃運行最新的 DAW 和 Plugin),通常它都會配備有 USB-C 插孔方便你連接。

 

這些 USB-C 插槽可以傳輸數據,並為外部設備供電,實現簡潔的「單線操作」。然而,較大的錄音介面(通常具有更多的輸入端口和功能)可能就會需要電源線來進行供電。

 

雖然世界已經基本接受了 USB-C 作為全球標準,但 Thunderbolt(有各種編號版本)仍然是多數 Apple Mac 的標準,不過現在的錄音介面大多還是透過的 USB-C 插孔(和線材)傳輸,取代了前十年專用的 Thunderbolt 插孔。因此如果你使用的是 Apple Mac,選擇的錄音介面必須標明「支援 Mac」或 USB-C 插孔支援「Thunderbolt」,以避免無法使用的狀況。

 

音訊輸入

錄音介面的最重要功能就是音訊輸入。音訊輸入允許你將麥克風、合成器、吉他等設備接入電腦,並將音訊導入 DAW 軟體的數位世界。在 DAW 中選擇你的錄音介面作為輸入,所有接入介面的音訊將自動出現在軟體中的輸入通道上。舊款介面可能需要製造商提供的驅動程式,但大多數現代介面開箱即可使用。

 

你需要的輸入數量和類型取決於你的工作室配置和未來計畫,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定有適合你的錄音介面存在。隨著當今功能的不斷完善,基本上大部分的介面功能都已經十分齊全,隨著你添加新設備,它們仍然可以保持兼容。

 

常見的音訊輸入類型

音訊輸入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高階介面會覆蓋所有需求,而便宜的介面則提供基本功能。選擇的關鍵是只為你需要的功能付費,同時要考慮未來的發展空間。

 

插頭類型

  • Jack / 6.3 插孔

首先是最基本的插孔輸入,這是大家熟悉的 Jack 插頭,自錄音技術發明以來便一直存在。任何電吉他上都有這個類型的插孔,因此每條吉他線的一端都有一個 Jack 插頭,用來連接設備。

 

這些堅固的粗線可以延伸到幾乎任何長度,並傳輸單聲道音訊。因此如果需要將立體聲(例如來自合成器的左聲道和右聲道輸出)輸入到 DAW,則需要兩條線去連接錄音介面的左、右輸入端。

 

Jack 輸入通常會配備增益控制,這可能是介面上的實體旋鈕,也可能能在隨附的軟體中控制。調整增益控制(即調整輸入的「功率」)能幫助調節較小聲的輸入音源,確保錄音階段有良好的訊號傳輸。

 

Jack 輸入還可能具備「Hi-Z」選項。Hi-Z 插孔中的增益電路強大到足以驅動電吉他,因此如果計劃直接將吉他輸入進 DAW 進行錄音(無需使用麥克風放大器等繁瑣設置),選擇至少具備一個 Hi-Z 插孔的介面非常推薦。

 

  • XLR 插孔

接下來是 XLR 輸入。這些平衡訊號輸入提供更高的連接品質,適合專業設備。你可能會發現一些高階合成器配備了一對 XLR 輸出,因此如果你的設備有 XLR 插口,可以使用它們來確保獲得最乾淨的音質。通常 XLR 是錄音室中高品質電容麥克風的標準輸入方式,而在現場演出中常見的動圈麥克風則傾向於使用 Jack 插頭。

 

任何優質的錄音介面都應該具備 Jack 和 XLR 輸入,理想情況下應至少有一對,確保能進行立體聲輸入,從而進行立體聲錄音,例如使用立體聲輸出的合成器或在鼓組上方左右懸掛一對收音麥克風。

 

Jack 和 XLR 的配置基本上涵蓋了你可能會遇到的所有類比音訊輸入類型,不過要注意 TRS(通常由 Neutrik 製造)插口。TRS 插口具有雙重功能,可以插入 XLR 或 Jack,讓製造商在控制成本和體積的同時,仍能為使用者提供靈活性。

 

但要記住,TRS 無法同時接 Jack 和 XLR,因此如果你需要四個輸入(如兩個 XLR 和兩個 Jack),那仍然需要四個 TRS 插座。

 

  • ADAT 連接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是 ADAT,它是一種經典且仍然有人使用的連接方式,通常會出現在中高階音訊介面上。ADAT 使用光纖數位連接,透過光纖數據線傳輸訊號(在 80 年代末的高端音響領域中非常流行),就算是至今也依舊是一種可靠且便捷的方式,可通過單條光纖線傳輸多達八個數位音訊通道。

 

一條光纖線纜可在 44.1 kHz(一般 CD 音質)下傳輸八個通道,在 96 kHz(專業標準)下傳輸四個通道。

 

因此如果你的錄音介面配備了 ADAT 端口,你可以超越原本的物理輸入數量,通過 ADAT 連接其他設備,並讓它們出現在 DAW 中。例如,如果你的介面有四個輸入,通過連接具備 ADAT 功能的前級放大器設備,就可以再增加八個輸入。

 

如果你計劃將工作室規模擴大,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選項,特別是當你從一開始的合成器和麥克風升級為能夠同時錄製多個麥克風和輸入的全樂隊錄音室時。

 

例如上面提到的 iD14 就有這個功能,讓他能夠突破物理限制,一次錄製 10 軌的音訊。

 

  • S/PDIF 連接

比 ADAT 更古老的是 S/PDIF,一些錄音介面上仍然保留這類插孔,用來與舊設備的數位連接,類似於 ADAT。這些插孔可能以光纖形式出現,也可能是常見的小圓形 RCA 插口。

 

這些功能雖屬於傳統設計,但對於仍在使用舊設備的使用者來說至關重要。確保所有舊的專業數位設備在相同的採樣率下同步運作,防止數位錯誤和失訊。這些功能雖然不是現代錄音必備,但對於需要同步多個舊設備的工作室來說仍然有用。



輸出訊號

在音訊輸出的方面相對較簡單。分為類比輸出(用來聆聽音訊)和數位輸出(傳送訊號給其他設備)。

 

通常你會找到一組 Jack 輸出(左右聲道)、XLR 輸出(左右聲道),可能還會有數位/光纖連接器。選擇與你的播放設備(如喇叭、混音器或其他音訊介面)的輸入相匹配的連接方式即可。

 

將 XLR 連接至監聽喇叭,是一種快速簡便且高品質的立體聲聆聽方式;數位連接器則能讓你將個別音軌傳送到更大型的外部系統,例如將項目移到更大的錄音室以便完成。

 

如果沒有這些裝置,Jack 插頭或較小的 RCA 接頭也是快速連接音訊介面至任何能夠發出聲音的擴大機、混音器或喇叭的便捷方式。

 

耳機插孔

耳機插孔是錄音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是為了避免打擾鄰居,也是為了在錄製主唱時能夠播放伴奏。專業級設備通常會有更多的耳機插孔,並且會配有選擇不同耳機所能聆聽的輸入控制功能。

 

這樣可以將特定聲音傳送到特定耳機中,例如讓貝斯手聽鼓手的聲音,而不是主唱的聲音。

 

MIDI連接

永遠不要忘記 MIDI,這是所有樂器連接的母親。MIDI 是第一種能以數據形式傳輸音樂的數位方式,允許多台合成器由 Sequencer (音序器)(以及之後的電腦上的 DAW 軟體)通過 5 針 DIN 線控制。

 

MIDI 仍然是讓你的電腦「演奏」合成器的最簡單方式,避免了數位/USB/輸入輸出/取樣率等問題,通過簡單的 Out-to-In 線將音符傳送到硬體上,接收的合成器則會像你親自在彈奏鍵盤一樣進行操作。

 

如果你有硬體鼓機和合成器,並且想從 DAW 控制它們,擁有具備 MIDI 端口(Out 用來發送音符,In 用來接收回來的音符)的介面仍然是最快、最簡單的方式,使它們能夠順暢運作。大多數近五年內推出的 MIDI 鍵盤都有直接的 USB 連接。

 

如何選擇合適的錄音介面

Q.PC 還是 Mac? USB-C 還是 Thunderbolt?

 

A.不論是使用 PC 還是 Mac 其實差別並不大,但是你需要找到一個能與你的電腦配合的介面。通常 PC 不太會有什麼問題,但假如你使用的是 Mac ,可能就必須看看挑選的介面是否有提到 Mac 或 Thunderbolt 有沒有支援。

 

Q.2 進 2 出?16 進 8 出?

 

A.決定你需要多少輸入和輸出,並考慮到將來你可能會購買更多設備並需要連接。如果你只是個人想在家錄樂器或自彈自唱,通常2進2出就足夠了,但如果你是要用做錄音室等專業空間使用的話,可能就需要挑選較高輸入輸出的介面。

 

Q.輸入及輸出方式選擇

 

A.確認你的外部設備,如:監聽喇叭、麥克風、樂器等需要什麼種類的輸入及輸出,以此去做考量。

 

這幾年錄音介面不斷的推陳出新,越來越多以前不曾想到的功能都逐漸出現在錄音介面上,但最主要的功能其實還是在音訊輸入上面,因此如果沒有特殊需求的話,能夠單純依照輸入及輸出的孔數,或是有些廠商會推出買介面送軟體的優惠,這些都是很不錯的考量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