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 Apple 開始透過 USB-C 傳輸 Thunderbolt 訊號後,市面上關於 USB4、Thunderbolt 3、Thunderbolt 4、Thunderbolt 5 的討論就從未停止過。本文將全面解析 Thunderbolt 與 USB 技術背後的差異,並說明 Thunderbolt 5 為專業音訊領域帶來的重大進展。

 

Thunderbolt 3 到 Thunderbolt 4:不是升級,而是分流

很多人以為 Thunderbolt 4 是 Thunderbolt 3 的升級版。畢竟 Thunderbolt 1 是 10 Gbps、TB2 是 20 Gbps、TB3 則來到 40 Gbps,但 TB4 卻 仍維持 40 Gbps,並沒有提升頻寬。

事實上,Intel 並未將 Thunderbolt 4 定位為 Thunderbolt 3 的升級版,而是讓這兩者並行於 Thunderbolt 生態系內。它們雖然同樣使用 USB-C 接頭、支援 DisplayPort、PCIe 通道傳輸等,卻在電腦與周邊設備上的應用略有不同

 

Thunderbolt 4 適合用於擴充基座

TB4 可支援三個 Thunderbolt 連接埠,但僅有一條 PCIe 通道(x1),適合接 USB 裝置、網路埠、SD 讀卡器等。
多數 Dock 並不會使用 PCIe,因此這問題不大。

 

Thunderbolt 3 更適合高性能設備

TB3 僅支援一個連接埠,但擁有四條 PCIe 通道(x4),可驅動高階設備,如外接 GPU、PCIe 擴充槽、10Gb 網卡、Pro 級讀卡機等。

因此對於 OWC、Sonnet 等專業設備廠商來說,除非是 Dock,否則不會將 Thunderbolt 3 裝置升級至 TB4,因為 TB3 才提供完整 PCIe x4 通道。

 

電腦端標準的不同:TB3 是「寬鬆標準」,TB4 則更嚴格

Thunderbolt 3 容忍度較高:

原本規範為 15W 供電(PD),但電腦即使只提供 7.5W 也 OK

原規範支援 PCIe x4,但只接 x2 也沒問題

原支援雙 4K 螢幕,若 GPU 僅支援單 4K,也算合格

 

而 Thunderbolt 4 就沒這麼寬容:

必須符合 15W 供電、PCIe x4、40 Gbps、雙 4K 螢幕輸出 才能獲得「Thunderbolt 4 認證」

否則只能標示為「USB4」

例如:Apple M1 與 M2 基礎款 MacBook 僅支援單顯,因此 Apple 將其標示為 Thunderbolt / USB4;而 M1 Pro、M1 Max 因可支援完整規格,才能稱為 Thunderbolt 4。

 

USB4 vs Thunderbolt 4

Thunderbolt 4 可說是 USB4 的強化版,具備 USB4 所有功能,但更嚴格、更完整、更穩定

因此 USB4 產品雖便宜,但可能無法保證穩定性或完整功能。

 

Thunderbolt 5 才是是真正的升級

雙向頻寬提升至 80 Gbps

支援 PCIe 4.0 x4,頻寬高達 64 Gbps

DisplayPort 2.1 支援最高 10K 顯示

可同時輸出 3 台外接螢幕

單埠供電能力最高達 240W(支援快速充電)

支援最長 1.2 公尺的被動線材(比 TB4 更長)

例如 Apple 最新 MacBook Pro、Mac Studio 等 M4 Pro / Max / M3 Ultra 機型,皆搭載多個獨立 TB5 埠,每埠獨立提供 80 Gbps,PCIe 傳輸可達 6000 MB/s。

 

對音訊工作者與專業用戶的意義

Thunderbolt 5 結合了 TB3 的高 PCIe 通道能力與 TB4 的多埠擴充能力

對於使用 HDX 卡、外接 PCIe NVMe 儲存、UAD 硬體加速器等用戶,Thunderbolt 5 是完美解方

每個 Thunderbolt 埠都應直連設備,以避免與其他裝置共用頻寬

 

使用注意

一條 Thunderbolt 5 埠,64 Gbps 會被 PCIe 裝置吃掉,剩下 16 Gbps 要供顯示器、USB 等其他設備共用

所以請確保每個高需求裝置(如 PCIe 機殼)都有獨立專屬 Thunderbolt 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