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錄音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些基礎觀念及操作設定,以便讓你的錄音工作能順利進行,以下將簡單介紹:

 

取樣頻率 Sampling Rate

 

「AUDIENT SONO TWO NOTE」的圖片搜尋結果

 

數位錄音需要將連續的類比聲波轉化成數位訊號,把聲音轉換成電腦可接受的格式,須經過「取樣」與「量化」兩個過程,取樣是把聲波切割成每秒數千到數萬個片段,而量化是把該片段聲波的振幅以數字表示。採樣率決定了可錄製的最大聲音頻率,而位元深度決定了動態範圍。在錄音時會影響聲音質量。

 

在大多數DAW中,可以找到取樣頻率和緩衝區大小選項,了解它們在錄製過程中的應用是非常重要的。開啟新的錄音檔案前為了決定錄音檔的頻寬範圍必須先設定取樣頻率,為了決定錄音檔的動態範圍必需設定位元深度,通常不應改變已經完成錄音檔的取樣頻率,那將導致無法正確播放該錄音檔。

 

取樣頻率是每秒捕獲的音頻樣本數,以千赫茲為單位。常用的取樣頻率:44.1,48,88.2,96,176.4,192(kHz)這意味著當提高取樣頻率時,每秒捕獲的數據會更多,頻寬越廣。

 

緩衝區大小 Buffer Size

 

「DAW Sampling Rate」的圖片搜尋結果

 

數位錄音過程中,就是經過類比數位轉換,及數位類比轉換的處理過程。這個運作的時間則是由緩衝區大小來決定,可以想像成機器處理數位樣本的能力,這個設定會影響到錄進去的聲音從喇叭或耳機被聽到的時間,稱為監聽延遲時間Latency。緩衝區大,延遲時間較長,緩衝區小,延遲時間較短,通常在錄音的時候會將緩衝區調小以降低延遲時間,相反的,當你在進行混音後製的時候,由於開了更多的plug-ins效果,需要將緩衝區調高。

 

設定錄音電平 Recording Levels

 

「SETTING AUDIENT GAIN LEVEL」的圖片搜尋結果

 

錄音時應該保持樂器輸入的電平在安全範圍內,避免過載發生(燈變成紅色)。但是如何找到最佳錄音電平並不容易。在類比時代,電平需要盡可能接近最大值而不會失真,使訊號遠高於磁帶始終存在的背景噪音,使訊號噪音比呈現最大。但是數位錄音沒有背景噪音,目前採用的24 Bit的錄音標準,錄音過程中潛在的噪音都很低。 

 

音樂人在實際錄音過程中經常會出力更大,因此設定好的錄音電平容易在錄音時超載,破壞了錄音品質。雖然一些音頻修復軟體可能能夠挽救,但是不應該依賴它。建議最大(峰值)電平約-6 dBfs(比最大值低6 dB)甚至低至-12 dB左右應該為錄音時留下足夠的餘裕空間。

 

輸入類型 Input Types

 

有三種截然不同的音頻輸入類型,專為不同級別的訊號設計:Line電平輸入、麥克風輸入和“樂器”輸入。為每個音頻源選擇正確的類型非常重要。這不僅是增益的問題,介面輸出大小也會影響錄音電平。但是這三種不同的訊號類型對輸入阻抗也有不同的要求,以確保最佳的訊號傳輸如果沒有提供適當的輸入阻抗,訊號可能會受到噪聲和頻率異常的影響。 

 

麥克風訊號使用標準熟悉的3針XLR連接。它們為麥克風提供合適的阻抗(通常約為2k歐姆左右),並提供足夠的增益以將較低電平的麥克風訊號提升至標準Line電平。Line輸入最常用的是1/4'連接(通常是平衡TRS); 需要較少的增益,輸入阻抗較高,約為10k歐姆或更高。

 

最常見的錯誤是使用Line電平輸入代替樂器輸入。這很容易被混淆,因為它們都使用相同的1/4“連接(儘管樂器輸入可能是不平衡的TS),但它可能會損害”樂器“訊號。具體來說,這裡的樂器意味著電吉他和貝斯,它具有非常低的輸出電平並且需要非常高的輸入阻抗(大約1兆歐姆左右)。大多數介面都會仔細標記這些不同的輸入類型(雖然有時線路和樂器輸入可能共用一個插孔,但有一個開關可以為每個應用選擇正確的類型/阻抗),因此注意這點可以確保進入介面是最佳的錄音訊號類型。

 

監聽混音 Cue Mix

 

「Audient CUE MIX」的圖片搜尋結果

 

監聽混音Cue Mix是指音樂人在錄音時在監聽耳機中聽到的樂器和人聲的混音-耳機要用封閉式監聽耳機,正確的表現錄音內容,並能清楚的分辨各種樂器及人聲表現至關重要。花一點時間和精力來確認音樂人在耳機中得到合適的混音,畢竟他所有的音樂表現:動態,音色,節奏 – 都是基於監聽耳機中所聽的。

 

聽到過多自己的聲音或聽不到足夠的背景音軌都該調整,殘響也不能太多,錄音的結果才不會有問題。監聽混音通常會加強某些音軌。(例如貝斯手需要更多的大鼓)錄音師需要經常監聽混音中的技術問題,例如失真,可能來自功率不足的耳機擴大器,或者來自不正確的DAW Buffer設定導致過度延遲的情況發生。這些都是常見的問題。

 

Audient的iD混音器軟體可以提供2種不同的混音,一組主監聽混音Main Mix給監聽喇叭,另外一組監聽混音Cue Mix給監聽耳機。

 

 

疊錄 Overdubbing

 

錄製完節奏音軌(通常是鼓組)和處理好簡單的混音比例後,就可以開始疊錄其他樂器:

1.貝斯  2.吉他 3.鍵盤或弦樂器 4.人聲 5.合聲

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細節很多,包括音準的校正,段落的重新錄製,局部的修改,以及將拍子不準的地方剪齊等等的後製。

 

可以使用堆疊聲音的方式再增加聲音的衝擊力與音色,例如大鼓鼓聲在混音裡面過於單薄時,透過效果器處理仍不夠滿意,還可以尋求取樣的大鼓音色來增厚音軌。這種方式也可應用在其他的音軌,例如用多隻麥克風收電吉他音箱,或是複製吉他音軌並在音軌上加入不同的效果。也可以用DI Line In或Re-Amp用麥克風收音來堆疊聲音。

 

輸入訊號處理 Input Processing 

 

經常出現一個問題是:在錄音時是否要對訊號使用效果器處理?特別是EQ和壓縮器,進而使效果被錄進去,或者錄音時不添加效果,將所有處理留在混音階段讓混音師來決定。在這裡建議剛剛開始接觸的人嘗試學習後者,但是隨著獲得更多經驗,可以根據需要添加一些輸入訊號處理。

 

建議可以挑選好自己需要的麥克風音色,錄音過程中少用EQ調整。不妨添加一些溫暖的壓縮或限制器在某些訊號上:對低沉的低音部分有些微的限制,或者對動態範圍大的歌手進行一點非常溫和的壓縮。

 

混音 Mixing

 

錄製完所有音軌之後,就可以進入歌曲的混音後製階段,混音時要處理的包括調整每個音軌的音量比例,調整左右相位,EQ設定和修復掛上效果器後產生的頻率問題。建立平衡的最後混音時,最好能手動操作推桿來調整音軌。混音時可以透過不同的音量和監聽喇叭來測試,透過監聽控制器將音源分配給多對喇叭。因為有些聆聽者的裝置只有單聲道,還需要檢查立體聲混音的單聲道相容性,避免發生立體聲訊號在結合為單聲道時發生訊號抵消的狀況

 

延伸閱讀:錄音新手入門-收音

延伸閱讀:數位錄音器材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