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月,我花了不少時間測試 KEF 推出的第一款聲霸 「XIO」。

這款 5.1.2 聲道單機聲霸,光從規格上看就相當有看頭,支援 Dolby Atmos 與 DTS:X 沉浸式環繞音效,機身相對緊湊,還搭配一款功能齊全的應用程式,支援 Amazon Music、Qobuz、Tidal Connect、Deezer 和 Spotify Connect 等串流服務。

它的內部設計值得一提的是,XIO 採用了 KEF 代表性的 Uni-Q 單體。雖然與傳統中將高音與中低音組合為一體的設計不同,XIO 所搭載的 Uni-Q MX 單體為雙振膜設計,並透過機械分頻讓中央高音單元能獨立運作。

在我與同事反覆測試下,我們得到的結論是這台聲霸大獲成功,甚至在我們的《最佳聲霸推薦榜》中擊敗了 Sennheiser Ambeo Soundbar Max,成為頂級聲霸首選,並也被評選為《最佳 Dolby Atmos 聲霸》中最值得入手的高階機種。

當然,它也不是沒有缺點。以下是我們最喜歡的三個亮點,以及兩個覺得可以再加強的地方。

 

  • 優點 1 :刺激又精準的音場

「刺激」與「精準」這兩個詞,通常不太會同時出現在對聲霸的描述上,但 XIO 的聲音表現真的不同凡響。

KEF 顯然為這款聲霸傾注不少心力,在聲音表現上達成了「刺激又平衡」的理想狀態。

舉例來說,我們在用 Dolby Atmos 版的《捍衛任務 2》測試時註記下:「引擎的轟鳴聲帶有層次與節奏感,卻不會蓋過背景配樂。」

「有一輛車從遠方飛越一個坡道,再駛入畫面中央,聲霸展現了極佳的定位感與立體感,你真的能感受到聲音如何隨著畫面移動。」

 

  • 優點 2 :清晰且緊緻的低頻

再來是低頻部分,XIO 也沒有讓人失望。

這得歸功於機身內部搭載的四顆 P185 低音單體。

P185 是長方形設計,官方指出其有效振動面積與傳統 10cm 圓形單體相同,但長方形設計可讓機身更薄。

與 Sennheiser Ambeo Soundbar Max 相比,兩者低頻風格明顯不同。

雖然 Sennheiser 在空間感與地板震動感上略勝一籌,但 XIO 在我們的評測中「以更清晰、更精準的音效呈現方式,以及更細膩的低頻動態處理回敬」。

換句話說,雖然它不是這價位帶「聲音最大」的聲霸,但卻是表現最均衡、最精緻的一台。

 

  • 優點 3:出色的音樂表現

許多聲霸雖然電影聲效強,但播放音樂時就顯得力不從心。不過 XIO 卻在這方面同樣表現出色。

開啟「音樂模式」後,它的聲音更為直接但依舊具感染力。每個頻率段都清晰分明,卻又能自然地融合為一體。

以我們測試時播放的 Radiohead《Codex》為例:「低頻柔和地與中頻分離,同時仍能自然融合;人聲聽起來自然,而歌曲中原本帶點空曠回音的氛圍也被保留了下來。」

就結論來講,XIO 是少數能同時滿足音樂與電影需求的聲霸之一。

 

  • 缺點 1:沒有 HDMI 訊號直通功能

雖然 XIO 的串流功能非常齊全,但它居然沒有 HDMI 訊號直通功能,這對某些用戶可能會是個扣分點。

XIO 僅提供一個 HDMI 2.1 eARC 插槽、一個光纖輸入與藍牙連接。這種配置在中階聲霸中很常見,但 XIO 畢竟是高階機種,後方接孔數量確實少了點。

如果有更多 HDMI 插孔,或支援 4K/120Hz 訊號直通,玩家就能將遊戲機、藍光播放機或機上盒直接接到聲霸,然後再用一條線連接到電視,會更方便。

希望 KEF 如果未來推出第二代產品,能補上這項缺憾。

 

  • 缺點 2:沒有顯示螢幕

XIO 外型相當討喜,設計扁平且小巧,但我們發現它沒有螢幕顯示。

如果操作按鈕有回饋感這也還好,可惜按鍵設計平滑難以辨識,無法明確感覺到有無成功操作。

舉例來說,Sennheiser Ambeo Soundbar Max 有一個小型文字顯示器,可以顯示 EQ 模式或音量變化等資訊,對於操作流程來說是個很貼心的設計。

雖然沒有顯示螢幕稱不上是致命缺點,但對使用體驗來說,確實少了點人性化。

 

本文內容譯自:https://www.whathifi.com/tv-home-cinema/soundbars/i-tested-kefs-first-ever-soundbar-here-are-three-things-i-liked-and-two-things-i-didnt

 

相關主題:簡單就能讓Soundbar聲霸變更好聽的6個小秘訣!?還不趕快試試看!!